强国中坚 铁军力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郭俊江   时间:2023-07-04 【字体: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中国铁建前身铁道兵从组建伊始,就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光荣使命。改革开放以来,铁道兵脱下军装,集体转业,积极投身共和国发展建设,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中流砥柱,在共和国的版图上绘制了现代化的普铁、高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中国铁建已成为共和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骨干力量。

铁血丹心:战火中诞生

铁道兵的战斗生涯是从抢修铁路开始的。

在战争岁月里,铁道兵头上顶着敌机轰炸,地面冒着枪林弹雨,坚守“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的誓言,为大兵团作战的部队调动、粮弹补给和重型装备运送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民党部队在溃败中,对全国主要交通干线的关键路段都进行了毁灭性破坏,尤其对铁路大桥。

淮河铁路大桥就是其中之一。

淮河铁路大桥被炸后,是抢修?还是重建?经过反复比选,最终确定在原桥址上游约30米处,修建一座长500米的渡河便桥,能保证3年使用期,3个月内完成。当时,正是淮河汛期。一天,一艘载着木笼沉箱的船向便桥桥墩行进时,被一股巨浪掀翻,上百吨重的木笼沉箱掉进12米深的河底。紧急时刻,潜水队员们不顾生死潜水为木笼沉箱的重新吊装定位拴挂钩、拴钢丝绳。两个月中,先后有5名潜水队员不幸牺牲。

打败国民党,解放全中国,铁道兵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铁道兵铸就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铁道兵一师一个连队,76个昼夜扛住了26次大轰炸,全连伤亡99人,剩下40人仍坚持按时完成抢修任务。

援越抗美是铁道兵一段“隐藏多年”的“战史”。在长达5年的抗美战争中,铁道兵参战人数占中国军人总数的六分之一,而铁道兵牺牲的人数占牺牲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铁道兵一师二团一连抢修被越军炸断的中越河口大桥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铁道兵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部名垂千古的英雄史诗。

叱咤风云:建设中奉献

进入和平时期,铁道兵又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主力军。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台湾海峡战云密布。为了保证新中国东南沿线的安全,中央决定抢建黎湛铁路和鹰厦铁路。

全长315.8公里的黎湛铁路,于1954年9月25日正式动工,铁道兵部队和两广沿线10多万民工仅用9个多月时间,就使铁路建成通车。几天后,铁道兵奔赴鹰厦铁路展开新一轮鏖战。全长697公里的线路要穿越雄伟的武夷山、戴云山,跨过5公里的厦门海峡,这在当时装备十分落后的年代,工程显得异常艰巨。

1954年8月,铁一师战士开进黎湛线

这条由铁道兵施工的“战备线”,1955年2月开工,1956年12月9日铺轨到达厦门,创造了共和国成立之初建设的奇迹。

1964年,铁道兵投入“三线建设”中。

成昆铁路是在青藏高原边缘破碎的板块冲突带上修建的,是“三线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因为工程不仅要穿越崇山峻岭、河流峡谷,还要攻克滑坡、泥石流、岩爆、有害气体、软土、粉砂等多种地质灾害。当年,有外国人甚至断言:“即使建成,狂暴的大自然也必使它变成一堆废铁。”在大决战中,铁道兵承建了最艰难的地段——穿越川西南和滇北山区,创造了13项世界铁路之最、18项中国铁路之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与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和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一起,被联合国评为20世纪人类创造的3项“伟大杰作”。

包兰、嫩林、贵昆、襄渝、南疆、青藏(一期)、京通、京原等一大批重点铁路项目,将西南地区与华中、华北、华南连为一体,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青海原子弹研制试验基地和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多条军事专线铁路,都有铁道兵指战员汗水、鲜血和生命的付出。他们不仅使当年的“三线建设”有了根本保证,惠及了沿线人民,还支援了国家核工业、导弹、卫星发射等尖端科学的发展。

英雄的铁道兵在35年历程中,承担了52条铁路干线、支线建设任务,修建了12590公里铁路,占全国新建铁路的三分之一,撑起了新中国铁路的基本框架,被赞誉为“祖国铁路建设的突击队”。

1984年1月,铁道兵集体转业。脱下军装后,这支英雄部队将铁道兵精神传承到国家大规模铁路建设中,发展为中国建筑市场的领军企业。

上世纪80年代,国家铁路建设突飞猛进,从“南攻衡广、北战大秦、中取华东”,到90年代的“强攻京九、兰新,速战宝中、侯月,再取华东、西南”……铁道兵17万建设大军依然担当主力,参与建设的铁路占50%以上,设计的铁路干线超过60%。

辉煌战绩的背后,铁建人在每一次机遇中大胆变革、锐意创新,引领中国铁路的每一次技术进步和发展。

他们建造的大秦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重载运煤专线,开创了中国铁路的“重载时代”,并成为全球年运量最大的铁路干线。

以中国铁建为主修建的南昆铁路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头号重点工程,也是共和国最大的扶贫工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铁建参与了西部地区全部新建铁路的施工,总里程超过5000公里。

京九、广深、秦沈等一系列“国字号”工程和准高速铁路,都标注着中国铁建快速前进的步伐。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中国铁建是设计者和建设主力,他们成功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保护三大世界性难题,在FIDIC组织的“全球百年工程”评选中一举夺魁。

中国铁建拥有一系列中国乃至世界铁路的最高纪录,拥有一大批国家最高科技成果。他们开创了中国铁路TBM掘进和机械化养路的新时代,他们还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磁悬浮商业运行线轨道生产关键技术的企业……

这些关键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为中国铁建跻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竞争打下了坚实基础。

担当重任:市场中成长

2008年,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它由中国铁建承担施工、监理。同年,世界上一次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开工,试验时速486.1公里,于2011年通车,将北京到上海的列车运行时间由15个小时以上缩短至4个半小时以内。中国铁建在该高速铁路建设中又担当重任。

2009年,工程类型最复杂、被誉为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高速铁路的京广高铁开通运营。

2010年,世界首条修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连接中国中部和西部的郑西高铁投入运营,其成套设计建设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10年2月6日,郑西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张孟桥 摄)

进入新时代,铁路建设发展日新月异、令人振奋,强力赋能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人民群众美好出行。

2012年,世界首条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哈大高铁开通。

此后10年间,广深港高铁、贵广高铁、兰新高铁、合福高铁、郑徐高铁、渝万高铁、西成高铁、京哈高铁、牡佳高铁、张吉怀高铁等相继通车运营,将更多地区拉进高铁时代,密切各区域之间的联系。

2021年,“世纪工程”川藏铁路海拔最高、建设难度最大的雅林段全面开建,中国铁建建设者代表四川段参建单位发言,誓将铁轨再铺雪域高原。2022年,和若铁路补齐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最后一段“弧线”,新成昆铁路全线运营……

路网密布,高铁飞驰。“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截至202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5.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2万公里。

从1984年至今,中国铁建几乎参与了中国所有高速铁路建设,占全国高铁营运里程的46%。

铁路巿场独领风骚,公路市场也风生水起。

中国高速公路是从沈(阳)大(连)高速公路起步的。中国铁建参建高速公路也从沈大高速公路开始。

“沈大高速公路无论是始建还是改扩建后,都是名符其实的‘神州第一路’。”时任中铁十九局三公司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经理袁宗勇回想起当年的情景,荣耀感油然而生。

参与高速公路建设,是中国铁建由单一修铁路,向公路市场进发的重要标志,并助推了中国高速公路发展。他们对铁路施工技术进行了“兼容”“升级”后,将其应用到公路施工中,使路基、桥梁、隧道、路面的专项施工能力迅速提升,很快在高速公路市场集聚了竞标、管理、技术和施工优势。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在“八五计划”中规划了“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列其“纵”之一的京沪高速公路,全长1262公里。中铁十一局、中铁十二局、中铁十三局、中铁十八局等单位参建,是中国铁建参与施工的中国大陆第一条全线建成的高速公路。

很快,中国铁建在公路建设领域取得了优良业绩,成为“中国高速”的创造者之一。

中国高速公路网采用的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由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南北纵线和18条东西横线组成,总规模约11.8万公里。

京珠、京福、沪蓉西……中国高速公路“纵横线”上,每条线都由中国铁建担当建设主力。从设计、施工到监理、运营都展现了中国铁建的综合实力。

“要想富,先修路”“小路小富,大路大富,高速公路快富”。进入新时代,中国铁建积极践行国家战略,顺应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一代代铁建人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接续奋斗,助力中国高速公路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21年,中国铁建投资建设运营的京新高速最后一段通车,标志着2822公里京新高速全线通车,使北京与乌鲁木齐之间的公路里程缩短1300公里,西北边陲实现了“角落变枢纽”的华丽转身;“万里黄河第一隧”建成通车,让使用数十年的济南泺口浮桥功成身退,被网友赞为“真·过河拆桥”;广州明珠湾大桥超过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以436米问鼎世界第一跨……

传统市场大放异彩,新兴业务拓优培新。

在建筑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中国铁建如何积极服务国家“新基建”战略、“双碳”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关乎建筑企业前途命运的“必答题”。

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中国铁建着眼全局、谋划长远、因势利导,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跟国家战略部署和宏观市场形势,坚持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业务。

山东文登抽水蓄能电站,在我国首次将TBM工法引入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实现了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的完美结合;江苏启东海上风电项目,是我国单体容量最大、风机安装种类最多的海上风电项目,建成后年上网电量可达22亿千瓦时;河北石家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有力保障了石家庄市主城区和周边区县1000多万人口的生活用水,能够为流域内10万多公顷农田提供灌溉用水。

乘势而上,向新而行。中国铁建已经成为“美丽中国”“低碳中国”建设的主力军。

创新发展:强队中领军

中国铁建在铁路、公路建设中实现了由掌握普遍技术到精尖技术的快速提升,跃居中国建筑业的领军者。

中铁十七局在山西晋城建设的丹河大桥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为大跨径、高荷载石桥设计与施工提供了成功范例,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中国石拱桥的科技内涵。刚刚通车的港珠澳大桥,中国铁建承担了其中世界最大断面的双层公路隧道——拱北隧道以及大桥全线的机电工程建设任务和工程监理。正在建设的福建平潭公铁两用大桥,中国铁建建设者克服风大、水深、浪高、暗礁多的困难,再次书写了桥梁建造传奇。

中铁十四局、中铁十五局承建的南京长江隧道被列为中国“水下施工第一难”,是中国长江流域已建的超大型盾构隧道中所经地质条件最复杂、技术难题最多和施工风险最大的工程。中铁十六局施工的胶州湾海底隧道穿越火山岩、薄层覆盖段、密集断裂带和18条断层破碎带。中铁二十二局在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遇到了全强风化地层、富水砂层、风化深槽3道世界性难题。

跨黄河、长江、海洋建桥,穿黄河、长江、海洋凿隧,中国铁建站在了中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技术的制高点。

包茂高速公路从秦岭终南山凿出一条18公里长的隧道,其建设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中铁十二局、中铁十八局在这里携手鏖战。中铁十二局创造了月单口独头掘进429.5米的世界纪录。10年后,他们又在长平高速公路虹梯关隧道,将该世界纪录提高至556米。

世界纪录的不断刷新,工艺工法的不断创新,“四新”成果的不断应用……标志着中国铁建的隧道施工技术始终保持着国内领先水平。

据统计,2010年以来,中国铁建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38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5项。

中铁十二局在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与突泥突水、暗河等时刻充满威胁的“恶魔”鏖战6年多。中铁十九局在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鏖战8年多,攻克了频发的突水涌砂等地质灾害。这两座隧道均被国内外专家认定为“世界罕见难题”。

中铁十六局承建的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是目前世界上高海拔第一长隧。其岭脊地段涌水处理及板岩地段大变形被称为“隧道地质博物馆”,他们开了高海拔地区修建超长隧道的先河。

郑西高铁在国内首次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

2010年12月22日,宜万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图为一列动车经过宜万铁路湖北省建始县业州镇境内。(杨顺丕 摄)

2017年11月,中国铁建公布的10大科技成就全部来自铁路、公路领域的创新。

中国铁建的闪光点当然不局限在工程领域,创新发展引领着更深层次的突破提升。

2020年,抢抓“北斗+”新风口,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牵头铁路行业北斗系统综合应用;率先在千吨级高铁施工装备领域打通全产业链,为中国高铁迈入时速“400公里”提前做好技术储备;国产最大盾构机下线、四臂凿岩台车问世,高原铁路隧道施工装备奔赴前线,连续4年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

2022年,中国铁建首获日内瓦发明奖金奖1项,荣获“两银五优”中国专利奖,3项技术入选行业年度十大技术创新,3项成果荣列工程建设十大新技术,2个工程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第二批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力,正引领着中国铁建华丽蝶变。

70多年来,从铁路抢修、建设到跻身公路市场,中国铁建以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壮志豪情,书写着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壮美。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