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品牌
铁建艺苑

情暖腊八面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余萍   时间:2024-01-19 【字体:

“余姐,今天初六啦!马上腊八节啦,今年什么时候给咱们做一次腊八面吃呢?”正在写汇报材料的我,收到同事李琳涛发来的消息,不禁莞尔。回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也是腊八节前夕,想着腊八当天项目食堂会准备腊八粥,我便尝试着给大家做了一盆腊八面,没想到还挺受欢迎,竟然让李琳涛惦记了一年。忽然间,那些关于腊八面的刻骨铭心的记忆,纷沓而来……

走进腊月,年的味道一天比一天浓。总是会想起我小时候,那么期盼过年。一到冬天,我就会不时地缠着母亲问,什么时候过年?母亲就会说:“早着呢,去好好学习。”一进入腊月,就不时会听到零星的鞭炮声,渐渐地就有了年味,而这年味最先是从母亲做的喷香的腊八面里溢出来的。

每年腊八这天,在家家户户喝腊八粥的时候,母亲都会做上一锅香喷喷的腊八面。母亲常说“红白萝卜似疙瘩,母亲叫你吃腊八”。她所谓的“疙瘩”就是“腊八臊子”,做起来非常讲究,是将猪肉、胡萝卜、青萝卜、芹菜、豆角、豆腐、西红柿、土豆等八种肉和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正方体小丁,然后佐以大葱、蒜苗、茴香等调料,用文火烩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别有一番滋味。

做好了“腊八臊子”还要擀好面条。首先面要和得均匀,反复搓揉,直至搓揉成软硬适中的面团,醒发一会儿继续搓揉直至表面光滑,再醒发面团一段时间。接着用擀面杖在面团中央朝边缘擀成面皮,把面皮卷在擀面杖上,进行前后推擀成椭圆形。撒上一些干面粉,防止粘连,最后擀成一张厚薄均匀的大面皮。再把撒上干面粉的大面皮叠压对折,用刀切时,刀尖不离案,刀把缓缓抬,切成宽度均匀的面条。然后,水开下锅,捞出面来,盛在碗里,再浇上提前炒好的“腊八臊子”。这样,一碗碗好吃、筋道、有营养的腊八面就能上桌了。

煎得金黄的豆腐丁、橘色的胡萝卜、黄色的土豆丁、绿色的蒜苗、白色的面条、红色的汤汁,简直是色香味俱全。慢慢地喝一口汤,酸、辣、鲜味儿能让全身的每个汗毛孔都舒展开来。腊八面好吃,加了母亲亲手炸制的油辣子的面更是人间美味。记得最清晰的便是母亲的脸,七分疲倦,三分温情。在我将一碗腊八面狼吞虎咽下肚之后,一天的疲惫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参加工作后,我来到了中国铁建。因为工作性质,每年的腊八我都在离家千里的工地上,很多年我都没有再吃过母亲做的腊八面。但是在铁建大家庭中,来自天南海北的同事们,操着不同的口音讲着家乡腊八节的趣事,和大家一起喝食堂熬制的腊八粥,和大家伙一起做腊八豆、腊八蒜、腊八豆腐,品尝着天南海北的腊八美食,让内向的我都情不自禁上手给大家做了一次腊八面。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我记得,去年吃腊八面的时候,项目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们围坐在一起,边吃面边聊天。

项目总工赵海东的父亲是公司已退休的老铁道兵,赵海东给我们讲了他父亲当兵时的故事。他说连队分配任务的时候,大家都是抢重活、累活、难活、危险的活儿去干。挖坑、抬杆、叉杆、立杆、金具组装等只要能够一个人完成的工作,根本不要帮手,全凭自己。干完一天的工作,不管多晚回到连队驻地,战士们都是主动把第二天施工所需的材料领好备齐、装上车之后,再去洗漱吃饭。老同志杨兆瑞给我们讲了“流动炊事班”的故事:铁道兵第四师发电连负责电力线路架设,因为线路很长,施工路途远,连队施工都带着炊事班,到了工地炊事班第一件事就是垒炉子。在野外就是用几块石头简单一搭,烧捡来的柴火,煮大米和小米掺在一起的二米饭,两三个人做一个连队的饭。线路很长,通常一个地方住上两三天就拆掉帐篷带上锅碗瓢盆到下一个地方。连队组织战士去汾河边上打猪草,只留一个人做一个连队的饭,一边生火,一边炒菜蒸馒头……讲完故事,杨兆瑞唱起:“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唱着唱着,大家都跟着哼唱了起来:“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熟悉的旋律,激情燃烧的岁月啊,怎能轻易忘怀?

这一次吃腊八面的记忆不仅是铁道兵精神的传承,更是同为铁建人情感的交流,代代相传的温暖和关爱在腊八面的香味中悄然延续。

在每一个人成长的旅途中,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为我们指引方向,就像记忆深处的那碗腊八面带来的回忆,是对亲情的凝视,是对奋斗的领悟,它教会我如何在岁月的流转中感受生活的意义,如何在文化的传承中坚守自己的初心。这不仅是一碗面一次回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情感的尊重和对生活对工作的热爱。

“‘腊’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面浸透着对未来美好的期许。”陈姐笑着说道,“萍萍,快许个愿吧。”

“祝我们大家心想事成,祝‘单身汉’们早日脱单,祝考证党们逢考必过,祝我们参建的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早日通车。”我在心里默默地许下了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编辑:佳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