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线风采

李维川:牢记嘱托,做隧道工程建设的领航员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钟行利 刘春雨   时间:2024-01-29 【字体:

他有一双匠人的眼,执着专注。

他有一颗坚定的心,不改本色。

他忠于自己的信仰和情怀,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奉献,架着沉重的测量仪器,把所有的热爱和坚守、目标和追求,都一笔一笔地写进了浩瀚的测量数据中,编织成属于他的梦想和人生。

李维川在施工现场(隧道公司 供图)

他就是李维川,是中铁十四局京唐城际铁路八标项目的测量主管,2023年12月被评为全国工会职工书屋“阅读学习成才职工”。参加工作以来,他爱读书、善读书,充分利用企业职工书屋这一干事创业的知识宝库,将阅读变为一种习惯、一种追求,用多元的知识储备为工程项目攻坚克难提供了广泛思路和方式方法,用最精准的测量数据支撑起多个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成功从一名产业工人成长为建筑央企工程师。

十年前种下的一颗种子

2013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铁十四局北京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施工现场,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一线劳动者。此时,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李维川还是项目的一名产业工人,在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后,他备受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工人宿舍,问我们老家是哪里的,每月收入怎么样,生活有没有保障,问得特别细。”在回忆当时的场景时,李维川表示,到现在仍然感觉像做梦一样。“当时,总书记说‘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我那时候就立志要在祖国建设中干出一番成绩。”嘱托在李维川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李维川就职的中铁十四局高度重视产业工人的培育和使用,通过农民工夜校、技能竞赛、委外培训等途径为产业工人搭建成长平台。李维川借助企业提供的平台不断提升业务素质,最终得到了充分认可,2018年,他从一名产业工人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

“做盾构机潜行的‘眼睛’”

据李维川介绍,盾构机从始发井出发,在各种复杂地层中掘进,期间,要在漆黑的地下转弯、上下坡、穿越风险源,最终精准地从预先设定好的接收井破土而出。

中央电视台采访李维川(隧道公司 供图)

“这个过程就像人走夜路,要想让盾构机精准地到达既定位置,唯一支撑的就是我们提供的实时测量数据,因此常说‘测量员是盾构机的眼睛’。”

“以前的地铁,都是上行线和下行线一左一右并排着的,而我们建设的北京地铁8号线这一段,是一上一下叠起来的,而且盾构机一直在300米的小半径曲线上掘进,沉降控制难度特别大,在全国地铁施工中是第一次,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据李维川回忆,北京地铁8号线建设过程中,盾构机还要穿越1700余户居民所在的明清胡同区,房屋主体脆弱,对测量精度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

刚参加工作的李维川在老师傅的带领下,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测量知识,经过300多个日夜对测量精度的提升,最终,盾构机实现精准接收,地表沉降仅控制在6毫米以内,老旧民房区没有一处开裂和变形。

从事盾构测量工作的十年间,李维川投身于全国多个重点工程建设,一共完成了16条盾构隧道的测量任务。

他参与建设的北京地铁14号线曾“零沉降”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工程获得北京市政基础设施竣工长城杯金奖;郑州地铁5号线施工中,曾实现72米长的盾构机在半径仅350米的曲线上顺利掘进;郑州地铁12号线成功实现1.34米贴身下穿运营车站,施工难度国内罕见。

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在郑州地铁5号线工作时,项目使用的是国外进口盾构机,有一次,盾构机导向系统出现问题,李维川及其团队用尽各种方法都没能找到原因,只好邀请国外技术人员指导,可国外技术人员不仅费用高昂,且在调试时严禁中国技术人员旁观学习。

中央电视台采访李维川(隧道公司 供图)

“虽说干了很多项目,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盾构施工关键核心技术上还是受制于国外,心里很不好受。”

为了争“技不如人”这口气,这些年里,李维川除了向有经验的老师傅们学习之外,还扎根施工现场,反复实践论证,十几本笔记已被翻看得“破烂不堪”,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参数、问题及解决方法,此外,李维川还有个随身携带的硬盘,存着300多个GB的学习资料。

“这些都是我的工作‘宝典’,遇到同类的问题,我总能从上面找到答案。”李维川说,“现在想想,如果再出现当时那种问题,我会在短时间内排查并解决掉。”

在不懈努力下,李维川成功考取工程测量工三级(高级)证书和一级注册建造师证书。如今,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测量骨干,李维川经常会被邀请到各个工地参与测量指导。

十年间,李维川见证了国家盾构装备的发展历程,从依赖进口、国外技术封锁,到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国产自有,从小直径到大直径,实现穿越“江河湖海城”的全覆盖。

“测量工作很辛苦,但是回头看看自己参建的一条条隧道,觉得很自豪,很有成就感。”李维川整装待发,向着下一个目标发起冲刺。

【编辑: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