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正规买球的网站·(中国)官方网站
 > 专题专栏 > 新春走基层 > 一线见闻

丈量“红色高铁”的测绘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奇越   时间:2024-02-07

“滴!滴!滴……”测绘仪器发出了提示声。

腊月初,天地寒。站在太康隧道出口的张亮熟练操作着仪器,“视距超限了,远离三米立尺。”他对远处的工友说道。几分钟后,张亮完成了脚下沉降点位的监测,比划了一个向前的手势,拍了拍身上的积雪,随即扛起沉重的仪器,向前方走去,“咯吱咯吱”的踩雪声消散在沟谷的风雪中。

张亮团队正在开展沉降观测(梁军峰 摄)

张亮是铁一院勘院的一名测绘工程师。春节将至,大家纷纷踏上返乡之旅,而他和工友要继续坚守在西安至延安高速铁路(以下简称西延高铁)的建设现场,因为他们肩负着一项重要工作——沉降监测。

西延高铁是延安革命老区的首条高铁,线路穿行在黄土高原地区,梁峁相接、沟谷深切,软塑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和隧道建设所引起的地表沉降堪称“世界性建设难题”。

“我们每天都有监测任务,观测频次和时间都有严格要求,到期的断面当天必须完成数据采集,如果没有按时上传监测数据,逾期信息化平台就会预警。”张亮边走边介绍。沉降观测是一项周期性监测,是无砟轨道施工的重要依据和关键工序,对控制铁路工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及行车要求至关重要。

张亮团队现阶段主要承担这条“红色高铁”7个标段、156公里线路长度、590个墩台、123个路基断面、1086个隧道断面、4991个沉降监测点位的监测工作,而伴随着项目施工持续开展,这些数字将不断增加。这样巨大的工程量,质量上却容不得半点马虎。

搬运监测设备(闫伟 摄)

今天气温骤降至零下15摄氏度,天空中大雪纷飞,路面冻结成冰。张亮扛着15公斤重的水准仪,其他两名队员杨双龙和梁军峰肩扛水准尺、手提尺垫,一起向沟底缓步前行。

在一番艰苦跋涉后,三人终于抵达了太康隧道2号斜井口。“今年冬天可比去年冷多了!”张亮一边搓着手哈着热气,一边和队员交流着,“留给咱们的时间不多了,还有这么多工作,大家一定要满足断面监测频次,确保沉降变形量数据真实可靠啊。”

春节期间,现场施工断电,隧道内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队员们借助头灯沿着斜井向正洞走去。终于走到了监测断面的位置,杨双龙和梁军峰两名队员第一时间仔细完成立尺前的点位清理确认工作。

张亮小心翼翼地从仪器箱内取出水准仪,安装在脚架上并开始开机调试,同时与数据采集端进行配对连接。“我们每测一站,都要与上期的高差进行比对,限差要控制在0.8毫米以内。”张亮一边调试仪器,一边介绍着情况,“如果高差较大,就要现场查看测点是否清理干净,有没有受损变形,如果是真实的沉降变形我们还要连续观测两遍加以确定。”在张亮看来,遇到问题要第一时间分析原因,排除人为因素,尽可能保证数据准确可靠。

仪器调试完成后,两名队员已将铟钢尺扶稳固定,张亮娴熟地操作起来,漆黑的隧道内只能听到仪器观测的滴滴声,默契的配合其实不需要过多的呼喊纠正,清点、支架、立杆、观测,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每完成一站,张亮都认真比对监测数据,确认无误后再指挥队员搬站换点。三人连成一线,一站接一站在黑暗的隧道内向前测量。

张亮操作仪器(闫伟 摄)

走出隧道已是晚上八点多了,鹅毛大雪依旧飞舞在整个沟谷中。“走,上山,沟里没信号,等到了有信号的地方再上传数据吧。”透过头灯的那束光,可以清楚看到张亮说话时哈着的白气。他无暇顾及早已饿得咕咕叫的肚子,只想尽快上传数据,并查看数据工况、沉降量等信息是否正确。“我不能让大家一天的辛苦白费了!”张亮坚定地说。

从西延高铁开工建设以来,张亮团队11个小组、42名队员,每人平均负重10公斤,每组每天平均观测断面数30余个,每天平均转站上百次,至今已经监测上传了1.9万多期数据,以实际行动助力这条“红色高铁”高质量建设。

伴随着漫天风雪,大家之前沿沟而下留下的脚印早已不知所踪,而一个个崭新的脚印一路通向坡顶。

【编辑:游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