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志国:每天步行10多公里“种出”雄安发展底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石玉珠 芦瑶   时间:2022-03-31 【字体:

又是一年春来到,雄安新区春意萌动,杨柳吐翠。中铁十八局雄安新区建设者耿志国来到千年秀林,登上秀林驿站二层平台,放眼望去,成片的绿色苗木错落有致、郁郁葱葱、绵延不尽,“今年是我在雄安新区工作的第五个年头,看到千年秀林从蓝图变成现实,十分兴奋。”

从2017年在千年秀林栽下第一棵树,到现在耿志国和他的团队已累计栽植了2000万余株苗木。与其他植树造林工程不同,雄安探索的是在我国尚属首例的平原地区大面积异龄、复层、混交样式的近自然森林建设,同步创建“数字森林”,并全方位创新植树造林的理念、模式、技术、养护等流程,大力加强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手段的应用,打造全国植树造林的“雄安样本”。

“雄安新区9号地块一区造林项目是中国铁建进入雄安新区的第一标。我们必须打好第一仗,赢得开门红。”面对严苛的“雄安标准”和生态环保这一新兴领域,耿志国带领团队把现场当作课堂,细心摸透从苗木进场、报验、栽植、支撑到大数据录入、后期养护等一系列作业流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他们在苦练内功的同时,还四处“取经”,外聘专家进行帮扶指导,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全方位提高业务本领。

耿志国在检查苗木情况

雄安的每一棵树都有对应的二维码,就像一张“身份证”,涵盖苗木从孕育到出生、成长的每一个过程的信息。“大干期间,每个人平均每天要步行10多公里,最多的时候能完成2000棵到3000棵苗木信息的录入工作。而每一个坐标的记录,都是未来构成‘数字森林’ ‘数字雄安’的基石。”耿志国说。

走进耿志国的办公室,办公桌对面悬挂着一张巨大的雄安新区规划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坐标。“这些红点记录着5年来我们在雄安奋斗过的足迹,这一片是‘千年秀林’,也是科学化、智慧化的‘数字森林’,如今正把‘依靠森林筑城’的愿景从蓝图变为现实,雄安新区的绿色发展成效显著。”耿志国介绍,如今的雄安新区丰满了许多,绿树望不到边,天蓝了,鸟多了,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了。

当下,耿志国负责的雄安新区南拒马河(容城段)生态堤防洪治理工程项目处于大干阶段,他每天辗转忙碌在施工现场。这是耿志国在雄安新区参建的第9个项目,23岁至今,走南闯北,青藏的铁路、吉林的隧道、天津的轻轨、秦皇岛的高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

“在家乡河北干工程,为建设千年之城出力气,更有干劲,更有责任。我和团队始终坚持‘雄安质量’‘雄安速度’,我们是雄安新区发展5年历程中的坚定支持者、重要参与者和深度‘建’证者。”耿志国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