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开路先锋

——铁道兵35年发展历史综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秉良   时间:2023-07-05 【字体: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是一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作出重大牺牲、建立不朽功勋的英雄部队。35年间,她总是出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充当着开路先锋的角色,无愧于“人民铁军”的光辉称誉。

解放战争:“野战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

1948年夏,辽沈战役即将爆发。7月5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以护路军为基础,补入二线兵团人员,并吸收东北铁路局员工为技术骨干,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共分4个支队,约18000人,黄逸峰任纵队首长。8月1日上午9点,铁道纵队在原护路军3团驻地哈尔滨市极乐寺召开成立大会,东北军区第一副政委罗荣桓宣布命令,并作了《当前形势与任务》的动员报告。

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该地区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全国的一半。因此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

铁道纵队指战员配合前线作战,冒着炮火硝烟,前进抢修战区铁路。

锦州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战略要地,是北宁铁路的咽喉,如果先拿下锦州,就切断了国民党军的补给线和陆上逃路,完成“关门打狗”的战略布局。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指示东北野战军将主攻方向由长春转向锦州。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忧虑的是,千里之外的锦州有十几万重兵防守,一定要打一场攻坚战,炮兵纵队和坦克部队必须到位。然而开战以来铁路线损坏严重,新组建的铁道纵队能否尽快修通铁路,保障长距离输送部队?如果运输不畅,野战军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刚成立不久的铁道纵队,成为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不可或缺的力量。铁道纵队第一支队于7月8日开始,抢修彰武通往锦州的铁路。锦州外围新立屯至义县有34公里铁路,破坏十分严重,有13座桥梁被炸。国民党军还在铁路旁埋设大量地雷,指战员们一边排雷一边抢修。被炸毁的桥梁,主要靠搭枕木、钢轨来修复,而枕木、钢轨都被敌军抛到了河里。东北的9月,河水已冰冷刺骨,指战员们跳到河里打捞钢轨,冻得牙都磕得咯咯响。两个月间,终于抢通了锦州外围的铁路,东北野战军司令部立刻下达命令,把围攻长春的10万大军和一个炮兵纵队,秘密运送到锦州前线。9天时间,东北野战军千里运兵,完成辽沈战役最为关键的战略布局。

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铁路枢纽新立屯站、彰武站、郑家屯站等成为敌军破坏我军铁路补给线的重点攻击点。1948年10月1日,郑家屯站遭到十几架敌机的狂轰滥炸,野战军的后勤运输线完全中断。敌机还在上空盘旋,四支队指战员跑进车站,抢修被炸毁的路段,郑家屯站刚刚修复通车,铁路南线的彰武南柳河大桥突然又被敌机炸毁。紧急运往锦州前线的军火列车,被迫在桥头停下来后,立即成为敌机的攻击对象。当天就有8个军列被敌机炸毁。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部电话指示,铁道纵队必须两天内修通柳河大桥,否则锦州攻城战役和塔山阻击战前线都将弹尽粮绝。一支队指战员急行军赶到柳河大桥,跳进河水开始抢修。经过一夜奋战,终于架起了便桥,并护送载入史册的3005次军列安全抵达锦州前线。列车挂有32节车厢,其中8车是炸药、22车是榴弹炮和火箭炮弹。10月15日,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

辽沈战役历时52天,铁道纵队抢通了哈尔滨、长春、吉林、沈阳、锦州之间的主要铁路干线,使我军运兵神速,盘踞在沈阳周围的敌军来不及逃跑就被我军分割包围,直至歼灭。

特别是铁道纵队抢修松花江上的陶赖昭大桥,用时任东北军区副政委陈云的话说:“为东北人民修通了一条胜利之路”。陶赖昭大桥全长987米,是当时北满解放区连接南满敌占区的主干线,铁道兵用3个月抢通大桥,把北满解放区的两万吨粮食和1万吨军火,秘密运过松花江,为辽沈战役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

11月20日至28日,一支队抢修北宁铁路锦州至山海关路段,给东北80万野战军入关开通了钢铁大道。1948年第4季度,平津、淮海战役打响后,铁道纵队抢修任务向关内转移。此时,前方急需的粮食弹药,主要从东北输送,山海关通往平津地区的滦河大桥被敌人炸毁。1949年1月10日,铁道纵队接到中央军委电令,必须在20天内修通轻便桥。钢轨不够了,就动员老百姓用大车运送。钢轨拉没了,就把北安到黑河的一段铁路拆了运到现场。经过19个昼夜奋战,终于胜利抢通。

三大战役胜利之后,人民解放军面临渡江作战任务,铁道纵队立即南下参加铁路抢修。一支队负责修复加固北平至秦皇岛间的线路和桥梁,二、三、四支队担负津浦线北段抢修任务,于3月24日完成抢修任务,为准备渡江作战的大部队和作战物资开辟了快运通道。三支队开赴蚌埠,抢修淮河大桥和蚌埠以南的铁路。二支队开赴平汉铁路南段向汉口方向前进抢修。至7月6日,抢修任务胜利完成。

4月21日,我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一举解放国民党反动中心南京。此时,前线铁道抢修大队和华东铁道工程团紧随野战军过江,抢修沪宁铁路,支援解放上海。随后,铁道兵和广大铁路职工一起,又相继抢修了陇海、粤汉、湘桂、浙赣、南同蒲等铁路干线。据统计,这期间共修复线路1629公里,桥梁976座,车站房屋5898平方米,使8000多公里残破不堪的铁路恢复通车,把大批军用器材、物资、兵员及时送上前线,为野战军追歼国民党军提供了有力支撑,为解放军渡江南下,进军西北,解放全中国提供了铁路运输保障。

 1949年5月16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受军委铁道部直接领导。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兼任铁道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副部长吕正操兼任副司令员。下辖3个师、1个直属桥梁团、1个直属汽车团,兵力扩大到30517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全国铁路工程计划联席会议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说:“1949年,我们抢修铁路的成绩很大,把全国已有的铁路津浦、平汉、粤汉、湘桂、陇海等线修通了。我们的敌人估计我们非十年八年不能修通,我们一年就把它修复好了。军队方面很感谢你们,因为你们提出的‘野战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口号兑现了,保证了军事运输和经济的恢复。所以,铁道兵团对解放战争与恢复经济建设事业贡献很大。”

抗美援朝:筑起“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赴朝同朝鲜军民一道奋勇反击侵略者。11月起,志愿军铁道部队包括志愿军铁道兵团3个师2个团(后为4个师1个团)和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6个铁道工程师,共10万余人相继入朝执行战地铁路保障任务。

志愿军的对手是以世界头号强国——美利坚合众国为首的17个国家和地区的军队。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正是由于这场血与火的战争,打出了国威军威,打出了国际地位,打出了和平发展环境,堪称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以破坏我军后方补给线为整个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保障交通是这场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周恩来总理在抗美援朝后勤工作会议上指出:“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铁路运输拥有运量大、效率高等优势,担负铁路抢修任务的是以铁道兵团为主力和骨干,与铁道工程总队、朝鲜铁道部队联合组成的一支队伍。

朝鲜战争中,敌人集中空军70%左右的兵力,对铁路交通狂轰滥炸,出动飞机58967架次,投弹达19万余枚(即在通车的铁路线上平均每7米落弹一枚)。铁道兵团与铁道工程总队、朝鲜铁道部队和空军、高炮、后勤部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共计抢修、抢建、复旧正桥2294座次,延长129公里;便线便桥128公里;线路14691处次,延长1003公里;隧道122座次;车站3648座次,延长161公里;通信线路20994条公里;并新建铁路213公里,取得反轰炸和抗洪斗争的胜利,完成抢修、抢建铁路任务。铁路通车里程由战争初期的107公里增加到停战前的1382公里。

1951年9月,洪水刚过,美国又出动大批飞机对铁路干线及交通枢纽轮番狂轰滥炸,实施所谓“绞杀战”,妄图切断志愿军运输线。1951年9月至12月的3个多月里,美机在铁路上投掷炸弹6.35万枚,对新安州、价川、西浦“三角地区”实施重点轰炸,破坏铁路3000多处次。1952年1月至6月,美军又采取“炸两头”的战术,拦截志愿军物资来路和去路。

“三角地区”是朝鲜北方铁路四面贯通的重要枢纽,由于地形原因,志愿军铁道部队必须顶住轰炸让火车从“魔鬼通道”开过去,把作战物资送上去。为了加强领导,1951年8月成立了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前线铁道运输司令部,统一指挥在朝鲜的4个铁道兵师以及配属的运输、高炮部队共5万余人。在防空部队和空军的掩护下,铁道兵部队投入了紧张的抢修。为应对敌人的狂轰滥炸,铁道兵采用枕木排架快速抢修弹坑的方法,重点地段备足材料,分散隐蔽,提高线路质量,并修建了迂回线。白天无铁路,夜晚要通车。同时,加强现场防护,组织部队白天作业,提高抢修速度。还采取“顶牛过江”“倒三江”“片面运输”“合并运转”“水面桥”“爬行桥”等抢修抢运方法,使铁路始终处于随炸随修、此断彼通的状况,并在有限的通车时间内发挥了很高的运输效率,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在此期间,铁道兵仅用60天就修通全长129公里的新线殷龟铁路,创造战地快速抢建铁路的奇迹,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说:“说严重一点,没有这条新铁路,如果敌人从西海岸登陆,前沿部队就很难活下去。”

美空军发言人说:“共产党在绕过破坏了的铁路和公路桥梁方面,表现了不可思议的技巧和决心,我们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顽强的铁路修筑者。”

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铁道兵有1136名官兵英勇牺牲,2881名官兵负伤,付出了重大牺牲,涌现了杨连第、袁孝文等一大批英模,共1.21万人立功受奖。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高度评价铁道兵:“朝鲜战争的胜利,一半功劳归前线浴血奋战的同志,另一半功劳归负责维护交通,保证供给的同志。”中央军委授予志愿军铁道兵团特等功勋。

和平建设:“祖国铁路建设的突击队”

1953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9月9日,中央军委、政务院发布命令:“志愿军在朝鲜的6个铁道工程师,正式划归军委系统,与铁道兵团现有的4个师、1个独立团,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从此,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

1953年12月25日,毛泽东专门接见即将出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并亲笔题写“铁道兵”3个字。1954年夏秋,中央决定抢建黎(塘)湛(江)铁路和鹰(潭)厦(门)铁路,以加强海防,打破美蒋海上封锁和“反攻大陆”的企图。7月23日,中央军委向铁道兵下达抢建黎湛、鹰厦铁路命令。

铁道兵广大指战员迅速开赴工地,夜以继日地展开抢修工作。1954年8月上旬,铁道兵领导机关由北京移驻广西贵县县城,仅用8个月就高速度、高质量建成黎湛铁路。之后机关由广西贵县移驻福建南平黄金山,经过移山填海的艰苦努力,比原计划提前1年修通了鹰厦铁路,铁道兵被赞誉为“祖国铁路建设的突击队”。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力薄弱的国内形势和国际上的侵略威胁,为形成强大而又巩固的战略后方,1964年5月15日到6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调整我国工业建设布局,划定沿海为一线、中部为二线、西部和西北部为三线,而把三线作为建设重点的新思路。希望尽快建设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基地,并将原子弹试验基地秘密设在西北。

 铁路建设成为三线建设的先行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总体部署,调集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铁路职工和农民工30余万人,展开西南铁路建设大会战。铁道兵组织了5个师、18万大军,投身到三线建设所规划的成昆、襄渝、川黔、贵昆等铁路建设中。

1964年8月开工的成昆铁路是三线铁路建设中,最艰苦卓绝的大决战,铁道兵共组织了5个师,施工路段长533公里。受3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成昆铁路建设曾几上几下,直到1970年7月,历经12年艰苦奋战,终于建成通车。1083公里的成昆铁路,共牺牲了2100多人,平均每500米就留下一名烈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来到工地,看着铁道兵艰苦劳作的场面,流着泪说:“我能计算出复杂的数学难题,但我计算不出铁道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这条全长1083.3公里的钢铁大动脉,与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和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在1984年12月8日被评为联合国特别奖,代表人类20世纪创造的3项伟大杰作。

成昆铁路建设部队开赴铁路工地。

全长916公里的襄渝铁路是联结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1968年,襄渝铁路从两头对进施工。到1970年上半年,共有铁道兵的8个师和其他师调入的6个团,以及独立汽车团、独立机械团等共计23万人参加施工。施工高潮时,军民共83万人进行大会战,全线于1973年10月19日在棕溪站接轨通车。

与此同时,铁道兵还先后秘密修建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新疆核武器试验基地、青海原子弹研制试验基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多条国防科研生产专线铁路,成为“两弹一星”成功研制背后的无名英雄。

铁道兵还以挑战生命极限的大无畏精神,修建了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铁道兵10师于1959年2月、1962年12月、1974年3月,三上青藏高原进行第一期工程施工;1975年3月,铁道兵7师开上青藏高原参加哈(尔盖)南(山口)段施工。铁道兵穿越戈壁荒原、打通高原长隧、铺筑万丈“盐桥”,在高寒缺氧、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开辟出834公里的钢铁通途,于1979年7月28日铺轨到格尔木,9月铺轨到南山口。

青藏铁路铺轨到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畔。

铁道兵还修建了作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便于向太行山二线指挥部战略转移的重要战备铁路京原铁路;在滴水成冰的大兴安岭高寒地带修建嫩林铁路;翻越喜马拉雅山脉修筑中(国)尼(泊尔)公路;历时11年修建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第一条地下铁道工程北京地铁1号线;在6月飞雪的巍巍天山洞穿极寒的“水晶宫”,再越过气温60多摄氏度的“火焰山”和流沙河,修筑起全长477公里的南疆铁路一期工程;穿越地势陡峭、沟壑纵横的燕山南麓和长城脚下,行经风沙弥天的科尔沁沙丘地带,修筑起全长801公里的京通铁路(原名沙通铁路),之后为开发霍林河煤矿和建设电站,又在茫茫草原上修建了全长418公里的通(辽)霍(林河)铁路……

从1981年到1983年,在明知铁道兵即将撤销的情况下,他们还承担了“引滦入津”的艰巨任务,结束了天津居民喝“咸水”的历史。

1983年8月,引滦入津工程提前两年全部完成。滦水南流入津门,甘甜的滦河水流进千家万户。战士们欢庆胜利通水。

铁道兵还执行抗美援越铁路抢修任务,在亚洲战场上再次挫败美军。参加京广铁路抗洪抢修、唐山地区抗震抢修、宝成铁路抗洪抢修等重大政治任务,均圆满完成使命,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铁道兵还开办院校、科研所,开垦农场、建设钢铁工厂、医院等,不仅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作出贡献,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和生活体系。只要当过铁道兵,“老铁”的烙印就伴随一生。

从1948年组建铁道纵队,到1983年铁道兵并入原铁道部的35年间,铁道兵部队高唱着《铁道兵志在四方》,以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光荣的“三荣”思想为指导,先后承担和参建了52条铁路干线、60多条支线的建设,为国家修建了16000多公里铁路,约占全国同期新建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一,支撑起我国铁路的基本框架,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叶剑英元帅在纪念铁道兵组建30周年时挥毫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坚持这一革命精神,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形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和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决定裁军。1982年底,中共中央决定撤销铁道兵建制,并入铁道部。

在铁道兵兵改工大会上,司令员陈再道饱含深情地说:“铁道兵撤销了,但我们的队伍还在,我们的事业还在!铁道兵的历史功绩定会载入史册!铁道兵的创业精神必将永放光芒!”。

1984年1月1日,17万铁道兵将士含泪脱下军装,告别军旗,迈向了新的历史征程。

【责任编辑:张晶】